热线电话:010-62530385 13301396967(微信同号) | 首页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a>

借助管理心理学为员工减压

时间:2008-01-11 00:58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点击:
2007年7月18日,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某小区内自缢身亡,此事距25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猝死只有一年多时间。同样是风华正茂的生命消逝,同样发生在这家赫赫有名并以工作压力著称的企业,尽管这两者之间未必存在直接因果联系,华为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还是被舆论
2007年7月18日,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某小区内自缢身亡,此事距25岁的华为员工胡新宇猝死只有一年多时间。同样是风华正茂的生命消逝,同样发生在这家赫赫有名并以工作压力著称的企业,尽管这两者之间未必存在直接因果联系,华为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还是被舆论推向了风口浪尖。 “狼文化”反咬伤自己 接踵而至的员工死亡事件只是一个侧面。“为什么华为的人员流失率、特别是高管流失率非常之高,而且他们走得都近乎无情无义?”这样的疑问由来已久,有人将其归结为华为“狼性文化”的后遗症。虽然,没有“狼性文化”就没有今天的华为,但这种竞争性惨烈的文化正越来越像一柄双刃剑。在严厉的“狼性”管理机制下,超强的劳动强度使员工身处高度紧张的常态中。华为强调“在你旁边蹲着一只狼”,在内部制造出近乎残酷的竞争氛围,随时准备替换表现不佳的员工,进一步加剧了人际关系的紧张。此外,狼的独断在华为的核心层打下了烙印,对此,普通员工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近年来屡屡上演的核心员工离职纠纷就很能说明问题。2002年,华为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起诉前员工组建的上海沪科公司。后突然撤销民事诉讼改成刑事诉讼,以盗窃华为核心技术机密为由将两位前员工送进监狱。 2003年,曾为华为工作10年的创业元老刘平将旧东家推上被告席。刘平称曾为华为的技术创新与产品开发立下汗马功劳,但离职时的股权利益分配方案让他不能接受。而和刘平一起辞职、创业的黄灿也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向华为讨个说法。两人的行动得到很多“前华为人”的公开支持。而李一男出走后,港湾与华为的激烈争斗更是引发了业界“地震”。 一位已离开华为的老员工这样形容:“如今的华为更像一个军事化组织,是一个充满防范心理的企业。”可见,“狼文化”一旦反噬,企业本身比员工伤得更重。 制度不是万灵药 企业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场所?一方面,老板通过它来获利,另一方面,它也是老板和员工一起工作的地方。除却老板与员工之间天然的雇佣关系,两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老板希望通过员工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员工也希望通过老板提供的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这种有利于劳资双方“求同”的统一性却被淡化得相当厉害。“对立管理”之下,老板困惑不断:员工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他们工作没有激情,不愿意和老板沟通?为什么员工做事总不到位、不上心,还那么容易跳槽?究竟应该“以人为本”还是应该“没有任何借口”呢?同时员工也抱怨:老板到底需要什么,要怎么样才算敬业?我们是员工还是仆人,老板为什么不关注我们想要什么?他为什么不信任员工,不理会抱怨? 《企业和谐的36个关键》的作者钟镛认为,建设和谐企业的关键在于制度化。制度可以在老板和员工之间搭建理解、沟通的桥梁,把双方的思路和想法摆到同一张桌面上,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双方实现各自价值、满足各自需要的平台,社会、企业、老板、员工才能取得多赢。 然而这种观点不乏批评者:仅仅让白纸黑字、缺乏变通的制度充当居中调和者就能解决问题吗?制度是谁制订的?企业内员工本就处于弱势地位,如何保证制度充分体现他们的想法?这种“调和”,是否只是一种隐晦的“洗脑”呢? 何妨借助管理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专攻心理认知学的陈浪告诉记者,员工的身、心两方面安全企业都负有责任,这方面早已为欧美企业所重视。“在美国,90%左右中等规模以上企业都会聘请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即使员工的心理问题与工作无关,也可随时寻求帮助,而且绝对保密。在欧洲,95%的大公司和85%的中小企业向员工提供心理减压帮助,每年约花费800亿欧元。” 据陈浪了解,我国目前还很少有企业这样做,即使知名如华为,也较少意识到员工心理健康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在通讯、IT等竞争激烈的行业中,张锐之死几近必然中的偶然。 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引入管理心理学,这应当是有效防止悲剧重演的当务之急。管理心理学并没有一种适于解决一切问题的通用方法,而是结合企业的管理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为问题的解决寻求客观和科学的根据。 中国古代就有丰富的管理心理学思想。如《孙子兵法》中“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强调的就是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不过,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还是源自现代化大生产。从19世纪末到二战后,全球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管理的日趋复杂,直接影响管理学界对“人”的看法从“经济人”向“社会人”转变,并且把人与社会、人与生产中诸多因素的联系从整体上加以研究。 “跛脚”的管理不足以支撑高水平生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只是管理心理学的功用之一;提高工作和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这些制度化的“不能为之处”才正是它的强项。(责任编辑:admin)
更多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发布者资料
叶雨霏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注册会员 注册时间:2008-04-12 08:04 最后登录:2011-02-14 08:02
版权所有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
Copyright (C) 2004 21h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的分辨率调至1024*768可正常浏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