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10-62530385 13301396967(微信同号) | 首页 | 高级搜索 | 网站地图 | TAG标签 | RSS订阅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a>

弗洛伊德:无意识的探索

时间:2010-03-13 15:29来源:未知 作者:dayanfei 点击:
一、弗洛伊德的追求 我们今天讲弗洛伊德,并不是因为它的神秘色彩,完全是由于他的重要性,他在改变现代哲学和文化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现代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思潮象弗洛伊德主义一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从高深的学院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就影响的广泛性而论,它是其

一、弗洛伊德的追求

    我们今天讲弗洛伊德,并不是因为它的神秘色彩,完全是由于他的重要性,他在改变现代哲学和文化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现代史上还没有哪一种思潮象弗洛伊德主义一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从高深的学院到市民的日常生活。就影响的广泛性而论,它是其它流派和思潮望尘莫及的。
    弗洛伊德1856年出生于奥地利弗莱堡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长他母亲二十多岁,在家庭具有绝对权威。家庭教育对弗洛伊德的个性和思想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1873年,他以优异成绩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后在生理学家布吕克的研究所从事神经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获得了广泛的临床经验。
    1985年10月,弗洛伊德来到巴黎,在著名的神经病治疗专家沙尔科的指导下学习和工作,从此确立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作一名神经病治疗专家。沙尔科的歇斯底里研究对弗洛伊德的启发最大。歇斯底里原意为“子宫”,一般认为只有妇女才得此病,沙尔科通过研究发现,某些男人也存在歇斯底里的症状,而且这种症状大都有性的基础。这一成果成为弗洛伊德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弗洛伊德确认,各种歇斯底里症虽然与促发性的神经创伤有关,但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微不足道的身体创伤,而是心理创伤。1895年,弗洛伊德发表《歇斯底里研究》,宣告了精神分析学说的诞生。在这本书里,弗洛伊德建立了关于精神分析学说的基本概念。他把人的心理过程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并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的一系列问题。
    此后,弗洛伊德的深入研究无意识的形成根源及如何导致心理变异。为此,他开始进行梦的分析和自我分析,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童年时期,这一研究的结果就是1900年的《梦的分析》。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它第一次对人类的无意识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探讨。数年之后,弗洛伊德又出版了他的新著:《性学三论》,对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思想-性学作了重要发挥,提出了性本能发展各个阶段学说,着重探讨了与性对象和性目标有关的变异现象。
这时精神分析学说开始产生广泛影响,在弗洛伊德周围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精神分析也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运动。
    1911年至1913年间,精神分析运动出现两起大分裂: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荣格和阿德勒不满意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性本能的泛性理论,分别打出了个体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的旗号。阿德勒提出了无意识中的自卑情结是心理动能的基础;荣格则着重强调了集体无意识对人的意识和行动的决定作用。这种来自内部的批评无疑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发展有所推动。从1913年起,弗洛伊德便超越了神经病治疗的范畴,开始涉足社会历史和文化问题。这一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宗教与道德的起源进行了研究,提出俄狄甫斯情结是宗教和道德的起源,并进而认为人类文明是性冲动的升华。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弗洛伊德目睹了成千上万的人惨遭杀戮,使他对人性中的求死意志有了深刻的体认。1920年发表《超越快乐主义原则》,修正了他以前的思想,认为在生本能之外,还存在着死本能。1923年,又进一步在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人格结构理论。他把人格系统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能、自我与超我。以三者的平衡和失衡来解释人的心理。
    1930年,弗洛伊德发表《文明及其不满》,集中分析了人同社会的关系及罪恶的起源问题。1933年希特勒上台,将弗洛伊德的著作宣布为禁书。1938年,希特勒军队入侵奥地利,弗洛伊德被迫流亡伦敦,次年病故于伦敦。   
   
                  二、精神分析理论概要

    精神分析的基本观念是在治疗和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医疗实践中提出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相互制约的三个组成部分:1)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和理论,这是在医疗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技术和方法。2)关于人的心理过程的理论,这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它涉及以意识、无意识等。3)精崐神分析的哲学。作为一种观念说明和解释人的全部活动,以及该理论在道德、宗教、科学、艺术和文化现象中的运用。
    1,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发现和研究了无意识并揭示了它在精神生活中的主宰作用。弗洛伊德曾明确地把精神分析学定义为“关于无意识心理过程的科学”,因此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和基石。这一点也是为其它精神分析学派所认同的。
    无意识的概念最初是一个哲学论题,在叔本华、尼采以及哈特曼等人的著述中得到广泛的论述,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种时尚。弗洛伊德最初是通过医疗实践接触到这个概念,他在研究歇斯底里病症时,发现大部分病因在病人的“潜意识”中。各种心理症候都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所谓“潜意识”即无意识。后来,弗洛伊德进一步将无意识的概念扩大到正常人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领域。他所采取的自我分析、梦的分析及过失心理分析都是以无意识为依据。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活动最主要是人的本能活动,它来自机体内部的刺激,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情感、欲望、意向均构成无意识的内容。这种涉及本能的东西,不能直接进入意识领域,而是被压抑在无意识中,通过曲折复杂的途径才能在意识中表现出来。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和基础,人的全部精神活动有如大海中的冰山,意识只是浮现在海面上的一小部分,而无意识则是潜藏在海中的广大部分。无意识与意识有很大不同:无意识总是积极的肯定的,寻求快乐的满足;而意识则包含着怀疑和否定的因素,因此,意识与无意识总是处于冲突中。
    弗洛伊德最初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领域,即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无意识处在心理结构的最底层,是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这些冲动总是寻找出路,但是受到意识的抗拒和压抑。而前意识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中间地带,是无意识进入意识的一条通道。前意识在无意识向意识转移过程中起着起着检查官的作用,它对每一个进入意识的精神兴奋都进行检查,能够这社会接受的,就让它通过,不能为社会接受的,就不准通过。 
    但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是永恒的心理能量,它不会因为受到抗拒和压抑而消失,反而作用力更大,渗透力更强;它必然要求各种形式的精神渲泄,精神病即一种渲泄方式,此外还有许多正常的渲泄途径。     

    2。性本能。精神分析的另一个基本概念是性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性冲动或性欲望是无意识的基础或基本内容。当然,弗洛伊德所说的性本能并不局限于从异性身上得到快感满足,它贯穿于人生各个阶段,涉及身体的各个器官,这种性本能弗洛伊德称为性力、原欲或力比多。
    弗洛伊德认为,正常的和反常的性生活都根源于幼年时期的性体验。个体性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幼儿期、童年期与青年期。因为幼儿性欲是心理性欲的基础和各种心理疾患的根源,弗洛伊德着重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幼儿期个体的性生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自恋与对象选择。在自恋阶段,首先是口腔性活动。婴儿吮吸母乳除了吸收营养外,还有性的激动和满足。吮吸最初是以母亲的乳房为目标,后来被自己的身体替代,如自己的手指。其次是肛门性活动。排吸和吮吸一样,是快感的来源。继而是性器官。自恋期的基本特征是自体享受。
    所谓对象选择,指婴儿分清自己与对象后,舍弃自身而转向外界寻找性对象。对幼儿来说,这个对象自然就是他或她的父母。通常在这个阶段,男孩以自己的母亲为性对象,女孩以自己的父亲为性对象。弗洛伊德利用俄狄甫斯无意中杀父娶母这一神话故事说明恋母仇父的本能倾向,他称为俄狄甫斯情结。完整的俄狄甫斯情结具有双重倾向:这就是,一个男孩不仅有对父亲的仇视与对母亲的深情,而且同时他也象一个女孩一样,对父亲表现出充满深情的女性态度而对母亲表现出相应的妒意和敌意。与此相应,在一个女孩身上也存在这样双重倾向,弗洛伊德利用另一个希腊神话中厄勒克特拉的故事,说明女孩身上存在的恋父倾向,他称为恋父情结。    童年期是性的潜伏期,而在青春期,随着性器官的成熟,幼儿的性生活改头换面了现。这时如果个体将自己的性目标集中于一个异性对象上,有助于他形成正常人格;如果他的性欲滞留在某个阶段,就会出现性倒错现象,如滞留崐于口腔阶段,就会出现口欲综合症;如停留于肛门阶段,就会出现肛门滞留症,等等。 
    3。弗洛伊德在后来对这种心理结构图式作了修正,他把人格结构和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是个体从出生时就存在的各种本能冲动的总和,所有这些本能冲动都同时存在,它们互相冲突,没有任何统一意志,各自寻求满足和发泄通道。这是一个黑暗的难以接受的领域,是各种欲望的贮存库。这些本能可以概括为生本能(性本能、爱本能)和死本能(破坏本能、毁灭本能)。对死本能的强调是弗洛伊德后期理论所进行的一个重要修正。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原始基础、原始动力,它通过不同渠道进入自我并影响自我。它以欲望的满足,即追求快乐为目的,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不受任何东西的约束。而自我是本我的表层部分,由本能与现实的接触中分化出来。在这个分化过程中,有两个因素起着重大作用,一个是躯体,一个是知觉。自我以躯体为基础,借助知觉系统而形成的理性自我、意识自我。
    自我具有两种功能:一个是自居,一个是升华。所谓自居,是指自我以本我性本能和欲望的对象自居,即把自己作为本我的一个爱的对象去控制本我,同时补偿本我的损失。因为这种自居作用意味着性目的的放弃,所以它也是一种升华。
    超我指理想化的自我或自我典范,它属于人性中的那些较高级的本性,如良心和批判能力等,它包括一个人的道德宗教情感、社会情感、社会理想等。超我有两个起源:其一源于人的生物本性-俄狄甫斯情结,这是一种仇父的感情,因为仇父而试图取代父亲,就会以父亲为榜样,将父亲的压抑力量转变为自己的压抑力量。其二源于人的历史本性,即本我中的俄狄甫斯情结由种族遗传下来。弗洛伊德认为,俄狄甫斯情结的压抑力量,最早来自于父母、继而由教师和其它权威人士代替父母的角色,进而推及兄弟姐妹及其它人。
    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模式是一种动力模式。本我是基础,自我则是为现实所选择的本我,而超我是本我的代表或表现。其中本我中的生死两种本能、爱与恨两极的冲突斗争是人格的起源和动力,它决定了本我与现实、与超我的种种关系。 

                          三、文化哲学

    1。作为社会学的精神分析学。
    无意识本能冲动是弗洛伊德建构社会历史观的一条基本原则。他认为,无意识本能冲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和动力,一切社会历史现象都不过是无意识本能的升华。依据这种观点,道德、宗教、艺术等等,一切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产物。弗洛伊德借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的第二个重要原则是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构成人格三个部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协调活动不仅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基础,也是社会生活运转的基础。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就是以自我为轴心协调外界、超我和本我而组成的。弗洛伊德以这种理论去透视社会生活,阐述了本能冲动升华为各种社会现象的途径和方式,揭示社会现象与本能冲动的冲突和对立,认为社会历史现象过不是本能冲突和社会文明冲突和转化的产物。
    2。宗教和道德的起源。着重阐明了宗教和道德的起源。他从无意识本能欲望及其所受的压抑而形成的俄狄浦斯情结为出发点去说明宗教和道德的起源。“我可以肯定地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之起源于系于俄狄浦斯情结上。”俄情结作为被压抑的性本能为欲望,包含着矛盾的情感,即爱与恨,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都是如此。宗教和道德作为群体心理的产物,就是基于这种矛盾情感。他认为,原始人类的图腾就是原始人类的俄情结的替代物。图腾动物实际上即是一种父亲影像的替代,因为它的特征里包含着两种不同的现象:屠杀图腾是一种禁忌,而屠杀它时又变成了一种庆典。这种情感上的矛盾,就是存在于孩子身上的恋母仇父情结。
    图腾餐是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活动,这种庆典仪式中,原始人把图腾作为畏惧与羡慕这双重感情的对象,是对杀父和从父亲那里分得权力的一种纪念和庆祝。图腾活动在心理上满足了原始人类对父亲的恨和认同的希望,同时也涌崐现出一种懊悔心理,即罪恶感。这种罪恶感逐渐形成了图腾制度的两个主要禁忌:一是禁止屠杀图腾动物,一是禁止乱伦。宗教起源于第一个禁忌,道德起源于第二个禁忌。
    禁止屠杀图腾是原始人类为了减轻罪恶感,改善与父亲的关系,期求父亲的保护照顾与恩惠,这是宗教思想的萌芽。“图腾宗教是导源于儿子们的罪恶感,他为为了减轻这种心理而以服从的方式来请求父亲的宽恕”;“图腾宗教不仅表现了儿子们的悔恨与祈求赎罪的心理,同时,它亦意味着对战胜父亲的一种纪念。根据这种对宗教的研究,弗洛伊德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麻醉品,是对人的一种愚弄和欺骗。“宗教是某些人狂妄地企图控制知觉世界的徒劳的尝试”。宗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异常,是一种精神病,它与其它神经病症如出一源,因此可以视为文化的神经官能症。
    图腾禁忌作为道德的起源,乱伦禁忌较屠杀禁忌更具实际份量。俄情结的存在,会造成兄弟间的争斗,破坏人们的联合,瓦解社会结构,这就要求人们共同制定法律,形成共同的道德。道德除了一部分出自罪恶感和赎罪心理外,更主要是出于社会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道德即超我,它是乱伦禁忌的代表。道德作为内在力量,也就是良心,而良心属于无意识。植根于俄情结。     
    3。文明的创造和破坏。弗洛伊德认为文明是人类防卫自然及调整人际关系所积累的成果和制度的总和。文明不过是人类利用本能冲动却又舍弃性的目标,转向较为高尚的社会目标,即性的升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改造,也是由于历代参加社会生活的每个人,为公共利益牺牲其本能享受的结果。从文明的起源于发展看,它始终是与本能欲望相对立的。作这社会现象的文明乃是对无意识本能的控制、压抑和扬弃。本能与文明永远处于二律背反的过程中。
    从文明与本能的冲突中,弗洛伊德看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发展与个性完善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人的本性的压抑,引起了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和批判。但是,他认为,解决的途径不是道德和宗教,而是理性和科学精神。“我们对未来最美好的希望是理性-科学精神,理性随时间的进展可能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建立起独裁统治。”
    弗洛伊德还从死亡本能的角度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战争就是死亡本能和毁灭欲望向外界的转移。死本能和生本能一样,存在于自我机体内部,它的冲动也首先在内部发生,如自虐狂。当它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毁灭的动力。因此建立在死本能基础上的战争,是自然而然的,不可避免的。   
    4。精神分析美学。神话、梦境、文艺创作。基础。欲望与审美。幻觉与审美。            
    弗洛伊德认为,美根源于性感,“美和魅力首先是性的对象的特质”,因此美的对象实际上就是性的对象。而所谓性的对象即那些散发着性吸引力的那些人物。一种事物是否美,不依赖于事物本身,而取决于它对人的性的意义。“一切美的完善的价值都要依其对我们的感性生活的意义来确定。”不仅美依赖于性感,而且审美也是一种爱本能和性力的表现形式。爱本能和性力是求快乐的,一旦获得对象,不管什么形式,就会感到满足,这种快乐就是审美快感;一旦丧失对象,就会产生悲愁。因此,美和美感都源于爱本能性力冲动。
    艺术作为审美对象,可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带给人们审美快感。为什么呢因为艺术根源于性力冲动,艺术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弗洛伊德在研究梦时主发现,有些现象并不是梦所特有,如性的象征,它既可以在梦中表现出来,也可以在文学中表现出来。文学与梦类似,都是无意识欲望的一种满足形式。文学不过是无意识欲望即性的一种象征。后来,弗洛伊德又进一步把文艺看作性力冲动的升华。因为性力冲动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压抑,必然采取转移或升华的形式求得补偿。所谓升华,就是会却性的目标,而转向其它高尚的目标。艺术就是这样一种转移或升华。
    但是,作为被压抑的性力冲动,艺术与宗教、道德这类意识形态有什么区别呢弗洛伊德从创作者即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与艺术的历史起源这两上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创造的方面来看,艺术不过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是由被压抑的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激动起来的。艺术就是被压抑的欲望在幻想中的满足。从艺术的历史起源来看,它与宗教、道德、哲学、科学等等同时起源于人类被压抑的欲望,不过它们的发展序列有所不同。精灵说、宗教、科学、艺术等等都是基于原欲的意向全能或思想全能,即他们相信可以通过纯粹的思想或意向可崐以控制世界和获得无法达到的目标。原始人类意向全能的观念与个人原欲的发展极为相似:精灵说类似自恋期、宗教与目标选择相似,科学就如一个人达到完全成熟而将欲望目标转向外部世界。唯有艺术还保留着意向全能的观念。作为欲望的表现形式,它们都类似某种心理症,“一个歇斯底里的病例是一种艺术工作的讽刺性的描述,强迫性心理症是宗教信仰的讽刺描述,而妄想则是整个哲学系统的讽刺描述。”(图腾与禁忌,95页)
 

(责任编辑:dayanfei)
更多
顶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版权所有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
Copyright (C) 2004 21hr.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您的分辨率调至1024*768可正常浏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