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5 09:04:44 来源: 杭州网(杭州) 8月12日晚,浙江省十佳青年企业家、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亚津,在办公室自缢;就在7月19日,温州泵阀厂老板朱吉光因不堪承受“非法担保”带来的还款压力,服毒自尽。不到一个月,就有两位浙商企业家自杀!再往前追溯,4月29日,曾经叱咤中国资本市场的涌金系掌门人魏东在北京家中高楼一跃而下;3月13日,华县知名企业家——陕西华乾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段民乾自杀身亡……这不得不让人关注这个群体的自身心理问题,压力导致的焦虑、苦闷,正在成为企业家这个精英阶层的隐形杀手。 近二十多年来,以阶层式崛起的中国企业家群体,因被主流经济文化逐渐认同为“经济脊梁”,成为了财富、事业、名誉的象征,也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认为是活得最幸福的人。直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自杀身亡,人们才觉察到他们也有非常脆弱的一面。文/周洁琼 企业家自杀现象令人堪忧 中国企业家因不堪心理重负而自杀的现象,近年来日趋严重。世界经理人网站统计,今年以来有21位浙商企业家自杀。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数据表明,最近20年我国至少已有1200多名企业家因种种心理障碍走向了自杀之路。 从郑亚津、朱吉光的这些自杀案例来看,起因都是企业发展遇到了困境。而困境可能是今年大多数企业都在面临的——能源、电力与原材料价格飙升压缩了盈利空间;银行信贷的大门几乎向大部分民营企业关闭;民营企业向民间借贷市场融资,融资利率越来越高;股市暴跌,公司和个人投资者都损失惨重……竞争的激烈和残酷让许多企业家心理负担过重。 广东省年仅29岁的面粉厂老板冯永明,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压力过大患上重度抑郁症,其遗书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在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与幸福。” 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兰溪的明星企业,2000年以后公司从事多元化经营,涉猎范围过广,导致公司效益一直走下坡路,董事长郑亚津心理负担越来越重,才最终选择走上了不归路。 但是,除了自杀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徐青表示,面对“社会精英”的角色期望,面对市场残酷的竞争机制,许多企业家往往“载不动,太多愁”,精神的弦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内心不堪重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企业家往往对看心理医生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觉得这是很不光彩的事。加之企业家群体处于社会上层,领导着成百上千的员工,需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因此更加不愿就诊。而这就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负情绪一天天累积,直到有一天爆发酿成恶果。 中国企业家压力居全球企业家之首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徐青教授分析说,综观这些企业家不堪心理重负而自杀的现象,“压力过大”是普遍原因,压力过大就会导致连锁反应。比如魏东在遗书中,就说到自己受到失眠、抑郁、强迫症的长期困扰,不愿再拖累家人。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方忠博士接待过许多企业家的咨询,几乎每一位都说到自己“压力过大”,觉得自己肩上“担子过重”、“社会责任太重”,有几千名员工要自己养活,所以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企业家说自己每天工作时间都超过12小时。从他接触过的企业家来看基本形成一个共识:一个人一旦选择了办企业,就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和焦虑结伴而行。 《国际商业问卷调查报告2007》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十名中国内地企业家中,就有超过八名(84%)面对比去年更沉重的压力,远超全球平均指数56%,位居全球企业家之首。起码一半以上的中青年企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除了深感工作繁忙,心理压力过重,身心疲惫外;还有相当部分企业家劣性情绪增加;许多企业家有强烈的“亲情减少引起的心理失衡”感受;许多企业家觉得朋友减少,内心孤独感加重;不少中年企业家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下降;很多中年企业家对工作产生厌烦感,甚至想干脆“退出社会”。 心理学家认为剖析企业家的压力主要来自这几方面:社会、经济体制的剧烈变革、激烈的市场竞争、人际关系的困惑、家庭的变故和不幸、传统偏见及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一次小型调查中 一成企业家觉得“有人想害我”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精神科和心理科专家曾为浙商提供了一份专业的PHI测试(心理健康测验),对浙商和浙江大学EMBA中心部分企业家学员一共53人做了测试,竟然30.8%的人缺少自信,有9人(占17.3%)认为“人生没有价值”,还有6人(占11.5%)觉得“有人想害我”,8人(占15.4%)觉得“有人想暗算我”,甚至有9人(占17.3%)“怕自己会发疯”,12人(占23.1%)认为“似乎没有一个人了解我”。 “真的有人想害他或暗算他吗?”徐方忠参与了这份调查,他认为这些就是典型的心理障碍。在压力、竞争、劳累、焦虑之中,企业家容易比普通人更加身心疲惫,有时候也更害怕失败,所以把自己弄得像个刺猬,动不动就竖起一根根尖刺提防着外界的一切,内心的天平就难免失衡。据他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显示,这群受访企业家心理疾病显示一项以上指标阳性的高达59.6%。有20人(占38.5%)甚至存在两项以上心理障碍——抑郁、焦虑、敏感、脱离现实。给重压之下的企业家一个建议: 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 省立同德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徐方忠经常给那些被重重压力所累的企业家一个建议:放低自己,别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你办企业赚了钱,结果钱却没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没能让你变得更快乐,反而活得更辛苦,那你办企业又有何意义?” 至于那些社会责任感太重的企业家,徐方忠开导他们,社会责任感和个人的心理素质与个性特征都有着亲密联系,心理素质未能达到一定标准,就不能过大地去承担社会责任。他比喻人就像一根弹簧,当拉力过大时,弹簧就无法再缩回去。如果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过大,就会超出自我调节限度,心理的失衡会由此产生。 在许多人看来,企业家总是强大而光鲜的。这种认同感无形成为企业家的压力。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博士徐青接待过的企业家,更多方面涉及的是子女教育和家庭关系问题,真正涉及到自身的反而不多,即使有企业家真的到了自己无法走出心理困境,而找上徐青时,也会对他千叮嘱万叮咛“一定要保密”,有时甚至连他的家人也不要说起。 徐青认为,如果企业的成功要以企业家透支精力和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那么这种成功是可怕的,也是脆弱的。难以想象一个身心疲惫、生活失衡、终日困于重重压力下的企业家能够真正经营好一家具有价值的企业。企业发展的高度与人格发展应该是一致的,人格的缺陷最终也会反映到企业经营上来。所以徐青认为,要办好企业首先就要把自身的心理调节好,要学会放低自己。 家属要承担润滑剂的作用 浙江一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亚津的自杀早有预兆。其家人在悼念词中提及,“你答应过家人不会走上这条路,并亲口保证过,但你还是食言了。那天家里人都等着你回来,想不到等到这样一个消息。”而且郑亚津在自杀前当晚,也曾发了一条短信给一位好友,“我真的受不了了。” 这就说明,郑亚津的家人和朋友之前已经知道他有过自杀的念头。 徐方忠对这样的结局深表遗憾。他认为,既然郑亚津已经向家人、朋友表露过自杀的想法,家里人不该再掉以轻心,不能以为简短几句安慰就能把他的心结打开,而是应该直接把他送到医院接受系统心理治疗。 徐方忠了解过,面对压力,只有一成多的企业家会选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38%的人选择“将压力全部压在自己心里”,而一半的企业家会选择向亲友、家人倾诉。 “所以,有时候企业家的家人要承担润滑剂的作用,一旦发现他有情绪不定、发呆、焦躁等现象,就要及时给予安慰,一起出去旅游散心或做些体育锻炼,让他的生活和工作重回良性循环。” 培养一种能满足四个条件的爱好 令人欣慰的是,国内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家推崇一种乐活的态度,他们看似太想得通愿意暂时放手企业,其实是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寻求事业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的最佳平衡。比如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等企业家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沉浸在走出去的乐趣中,他们还成立了一个由200多名企业家组成的滑雪俱乐部,定期聚会散心。 “虽然不是每个企业家都可以空出大段时间去外面游历,但至少可以建立并保持稳定的业余爱好和兴趣。”徐青说。这是给许多企业家心理处方的重中之重。当然,这种业余爱好最好能同时满足四个条件:这种爱好是你生命中真正喜爱与向往的;这项爱好需要躯体活动的参与,比如定期的登山和钓鱼;爱好是长期甚至伴随一生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爱好最好是有一个群体参与的活动,不是一个人独自的业余生活,如能参加一些俱乐部和社团最好。 [后记]在国外,心理咨询专家帮助企业家克服精神危机、摆脱心理障碍已司空见惯。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成功企业家背后有两股力量在支撑,一是法律顾问,再就是心理医生。但在国内,这样的认同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心理学家认为,企业家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问题的反映,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标本兼治,社会方方面面要尽可能地为企业家营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针对企业家们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有关方面应对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心理健康测试;通过专家讲课,针对性地采用集体心理辅导、个体心理咨询等措施提高企业家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企业家缓解压力。 (责任编辑:dayanf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