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五层次开发》课程产生的国际背景 国际上的企业发展来说,当前企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人力资本的投入阶段。 有资料显示,20世纪初,美国白领工人的数量还微不足道,但到20世纪80年代,白领工人与蓝领工人之比就已达到了5:3.3(转引自:王伟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白领员工的人数开始远远超过蓝领工人的人数,并且即使是蓝领工人,也已经并非是传统意义上单纯依靠体力的蓝领,而是进入到需要技能的“灰领”。随着白领工人数量的增加,西方企业的管理对象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在泰罗“科学管理”基础之上的西方的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就显得不中用了,新的适合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开发理论开始在西方的企业界、理论界悄悄地出现。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86年发表了著名的、里程碑式的文章《传统的人事部门,再见!》,标志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正式确立。这篇文章自从它发表之日起,就受到了各政府机构及企业当局的高度重视,许多国家的政府机构纷纷推荐并转发该文,自此,一个从美国开始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浪潮开始悄悄地在全世界兴起。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激发在传统的、严格的管理制度下被压抑着的企业员工的“潜能”与“活力”,使员工能更好地发挥出“首创精神”,为企业能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类似于《第五层次开发》的心理培训课程就是产生在这样的一种国际性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之下。如史蒂芬•柯维(Stephen R. Covey)创立的《成功人士的七大习惯》、美国太平洋研究院路•泰斯(Lou Tice)创立的《对卓越的投资》、及其他的一些培训课程,如:《神经语言学》(NLP)、《压力与情绪管理》等都属于心理培训课程的范畴,这些培训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成功”为终极,帮助人们管理自己的思维、管理自己的情绪,进入成功者的思维状态,从而走向成功。诚然,建立在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基础上的“潜能开发”培训,进入到国内之后,有“水土不服”的现象,这就需要在完全消化这些西方培训课程的基础上,重新创立适合于中国特色的“潜能开发”课程,这就是《第五层次开发》培训课程产生的国际背景。(《第五层次开发》培训课程创立人:黄亨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