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表现及其原因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非常重要,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研究也就越来越多。但众多的资料表明,目前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所谓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就是指教师由于职业活动和多种其他因素造成的有损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 1、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许多学者在文中论述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时,大多采用了别人实证研究的成果。如有的采用1995年上海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3 055名小学教师进行(SCL-90)量表的测试调查结果,即: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的心理症状,2%较为严重,其余有轻度的心理症状。有的是采用200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 292名教师进行的检测结果,即: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 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 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有是采用2002年在广州市举行的一次心理保健讲座上检测的结果,即:被测试的教师中31.51%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12.37%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2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师感到压力大,并有较高的嫉妒情绪、焦虑情绪。 也有个别学者亲自进行了实证调查,发现本地的教师中有强迫症状的10.3%,有偏执心理的8.82%,有人际关系敏感的8.33%,有躯体症状的7.3%,有抑郁的6.88%,有敌对情绪的5.88%,有睡眠障碍的5.39%,并指出,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要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也有学者专项研究了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中小学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教师,其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4%;中小学骨干教师在强迫症状、恐怖、精神病性三项得分极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在人际关系敏感因子上,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在敌对因子上则极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也有学者针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进行了专题研究,其结果是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44.2%,并认为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躯体化、忧郁、敌对和焦虑四个方面,同时也指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很严重是不确切的,用检出率来判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十分理想。 上述结论的差异,可能与样本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地区差异有关。但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部分教师的确存在着不健康的消极的心理问题,这与教师职业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高等级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而且,人们通过对大量体罚事件的剖析所示,绝大多数体罚并不是由于教师的师德差而造成的,而是由于教师心理压力过大,焦虑过度,致使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造成的,换言之,是由于教师心理问题所带来的。 2、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多数学者均不同程度地论述了教师不良心理健康的表现。但表现出来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是十分复杂的。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表现是: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也有的学者认为其主要表现是:适应不良;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也有的认为,主要表现是: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情绪不隐定,自制力差;职业适应性差。还有学者把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归纳为教师职业、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四种问题类型。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能力差、人际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职业压力以及心身疾病等方面。 此外,有的学者还分析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在群体结构中的表现。有学者认为,女教师的焦虑倾向高于男教师,而男教师的职业稳定性低于女教师;中老年教师的强迫症状和躯体化倾向比较明显,而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敏感、偏执等方面。也有的学者认为,和男教师相比,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尤其是在敌对、躯体症状、焦虑上呈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表现出厌烦、神经过敏、紧张、头痛及身体上的不适。也有学者认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中,30-40岁年龄段的骨干教师心理问题较多,其主要心理问题是焦虑、躯体化、强迫症状;女性骨干教师较男性骨干教师心理问题多,其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症状、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可见,不同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学历甚至不同学科以及是否是班主任等不同的教师群体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产生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教师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包括许多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造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样和复杂的。有学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是与当前的社会变革、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压力、冲击有关,与社会家庭、学校对考试升学率的片面重视及有关教育体制政策的不合理有关,还与日益增加的教育教学重负有关,也与教师自身素质相关。有的学者从主客观方面来分析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观方面有教师的人格特征、自我认识以及成长经历等因素;客观方面有家庭、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工作繁重回报相对较低、工作环境不理想以及角色冲突等因素;主观客融合方面主要是外界环境的冲击,包括信息源的多元化与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老化及缺乏信息化所要求的工作设备所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贫富差距的增大和教师经济收入偏低而引发的不公平感、社会提供个人发展机遇的增多和教师对本职工作不安于现状的心理冲突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和教师教育上的“有心无力”的无奈情绪等因素。也有学者从社会因素、职业因素和个人因素三方面来分析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社会因素中,教师的社会地位相对来说还比较低、社会对教师要求过高、教师的劳动强度与所得待遇不相称、职称评定竞争激烈以及学校领导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忽视等;职业因素中,教师的角色冲突多、教师工作负担重、职业倦怠和生活空间狭小;个人因素中,人格障碍、生活变化以及个人对心理健康的不足认识等原因。 也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来剖析教师个体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其主要原因有教师的压力、态度、信念以及人格等。并进一步指出,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比其他职业的人高,主要有时间需要、办公室事务、与学生交往困难、对学生的控制和激励不当、课堂人数太多、经济压力、缺乏教育支持等,这会对教师良好的身心状态产生一种潜在的威胁;学校的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不足或不合理会影响工作士气与工作满意感,也会影响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进而影响到压力和冲突的程度以及教师本人对冲突的认知,从而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对职业的态度,这些态度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教师身心健康的状态。 也有学者专门研究了教师心理健康与组织气氛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学校组织管理气氛和学习气氛是教师心理疾病的显著诱因;学校组织中的人际气氛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正面因子;不同组织气氛的学校其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显著。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管理、人际关系影响密切。 由上所述,引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无论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分析,引起的原因既与职业有关,也与个人有关,还与社会大环境相联系。从职业因素来看,教师教书育人,责任重大,既承受着外在期望的压力,又面对内在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及职业成就的迟效性,使教师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从工作环境来看,学校的管理策略与组织气氛、竞争与激励、学生的行为与教师的教学环境等方面也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个人的遗传因素、人格特征、意志品质、成长经历以及自我认识与调节能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而群体关系、物质和精神的支持等社会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admin) |